Haddock
发表于 2021-5-31 07:40:07
qlx 发表于 2021-5-31 02:38
有点误会,不是手持,台虎钳夹的死死的 ,主要变量就是皮兜往撒放器上安装时产生了不超过1mm的细微偏差 ...
看这三张图,感觉弹丸定位点偏低了,导致等腰三角形顶点下沉,明显低于底边……
如果适当提高弹丸位置,尽量模拟出一个完美且固定的打姿来实验,不知结果会不会更好一点?
旅行
发表于 2021-5-31 12:06:03
Haddock 发表于 2021-5-31 07:40
看这三张图,感觉弹丸定位点偏低了,导致等腰三角形顶点下沉,明显低于底边……
如果适当提高弹丸位置, ...
实验目的就是确定 变量 最小的条件下被测试皮筋组基础散布 。
就像狗 带堂线的和直管的散步不同,基础散步是练习的基础 ,
旅行
发表于 2021-5-31 12:11:31
弓长远射 发表于 2021-5-31 11:28
我一直坚信,扁皮,有十米复点的精度,虽然我打不出来。偏差都是我自己身体细微变量的原因。是个人就难到 ...
所以我们要通过固定变量得到最小散步 ,不然如何判断偏差的产生 ,是自身的不稳定,还是皮筋组不稳定 ,
旅行
发表于 2021-5-31 12:17:00
弓长远射 发表于 2021-5-31 11:28
我一直坚信,扁皮,有十米复点的精度,虽然我打不出来。偏差都是我自己身体细微变量的原因。是个人就难到 ...
明显的例子 就是小时候打的泥丸,散步比较大,明显 ,技术再高也不能连中 。
现在各种材料都精准化了 ,散步小了 ,小到什么程度?不知道
斐沃
发表于 2021-5-31 12:28:22
本帖最后由 斐沃 于 2021-5-31 13:21 编辑
qlx 发表于 2021-5-31 02:38
有点误会,不是手持,台虎钳夹的死死的 ,主要变量就是皮兜往撒放器上安装时产生了不超过1mm的细微偏差 ...
从图中看,快夹头有水平旋转的可能,其他两把弓水平旋转的可能性小得多。
另外,假设从弓门沿着轨道望向皮兜,左右为X轴,上下为Y轴,远近为Z轴。楼主用的撒放器从图中看,可以精确控制捏兜动作的一致性,但是楼主是如何保证撒放器在XYZ这个坐标系里位置精确的呢?如果用滑轨,那么X,Y方向上基本可以保证,但是Z方向上如何保证?手拉,眼看刻度的方式可能精度不够。还有因为皮筋泄力,撒放时间的微弱差别可能会影响撒放时的拉力,从而影响初速,影响落点,具体影响多少,得看到拉力读数才能知道。
总的来说,如果排除明显导致误差的因素,各种类型的数据差别相当大,那么可以根据这个实验结果得出不同弓型基础散布差别明显的结论。但是,目前散布都足够小,小到某个微小因素就可以干扰的程度,这个因果关系就不是太有说服力了。
提了这些不同意见,没有任何抬杠的意思,只是希望这样一个有价值的严谨实验更加精益求精。
再次赞一个楼主的这个实验,到目前为止,已经证明一个事实:满足一定条件,弹弓可以达到相当高的精准。某人打不准是自己的问题。
我觉得楼主把这套实验设备再完善一下,配合测速仪,水平仪,测距仪之类设备,可以扩展很多有意思的实验。
比如:
1. 某种配置,某种拉距下的精确初速;不同拉距下的初速;极限初速;比手拉的测试精确多了。
2.特定钢珠,特定初速,特定发射角,不同距离的实际落点高度,和理论计算的对比。
还有其他的,我暂时想不到,大家发挥脑洞吧
llllllxing
发表于 2021-5-31 13:27:56
实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看了一下实验装置,发现误差也有跟设备有相关性,当精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弹弓和形变,实验中水平杆的强度引起的形变,感觉图中方钢在拉力过程中产生的形变,对最终的精度 造成了一定影响,方钢在受力情况,会引起弯曲和扭曲等引变,对于高精度的试验时,已经不能忽略,弹弓在受力过程中,本身也会有引变,同时和水平方钢连接在一起,所以,方钢的形变也会反应在弹弓上面,越是在更精度的试验时这些因素就会越来越突出,正因这样,试验可以不断的得到改进,得到的结果或结论越会接近实验情况。感谢楼主辛苦实验,经验分享。
下了海
发表于 2021-5-31 13:55:31
持续关注中。。。{:4_132:}{:4_132:}{:4_132:}
我关注的是这三点:固定弓件是不是可以比徒手持弓打得更准--这关系到一个很古老的争论,甚至是动态击发的理论依据--“弹弓不是木仓”的精神食粮。
另一点是实验中扁皮最弱,这点与我们的认知明显不符,也让我很好奇。
还有一点是传统最强,这点倒是与不少人的想法一致,但一直以来,缺乏一个严谨而有说服力的数据来确立这个观点,达成共识,希望你的实验能终结它。
小混混
发表于 2021-5-31 14:33:20
好好好好好好真好,真的好
旅行
发表于 2021-5-31 19:24:20
斐沃 发表于 2021-5-31 12:28
从图中看,快夹头有水平旋转的可能,其他两把弓水平旋转的可能性小得多。
另外,假设从弓门沿着轨道望向皮 ...
首先,回复这么多字,辛苦了!
误差不大,已经不具对比性,的确是这么情况,下午又测了几组。
换了小一号木弓,撑头13mm直径的,测了3付扁皮,散布大的离谱。扁皮快夹弓头 散布见图4。改天换个像样的扁皮弓试一下,扁皮影响散布的因素太多,弓头,皮兜,合理配置,
圆皮比较稳定,两种弓头,3付皮筋,有新有旧,散布在2cm左右。
旅行
发表于 2021-5-31 19:36:29
llllllxing 发表于 2021-5-31 13:27
实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看了一下实验装置,发现误差也有跟设备有相关性,当精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弹弓 ...
谢谢!
方钢1.2mm厚的,17kg拉力的传统弓可以做到5发复孔,对于7kg拉力的扁皮而言,实验工具的强度影响已经小到可以忽略了,
旅行
发表于 2021-5-31 20:36:00
下了海 发表于 2021-5-31 13:55
持续关注中。。。
我关注的是这三点:固定弓件是不是可以比徒手持弓打得更准 ...
谢谢支持!
对于传统弓而言,固定肯定比手持更精准,可以确认 。扁皮还无法确定 ,等后面多做对比,排查干扰因素。
扁皮高回弹,弹道平滑的优势是不争的事实,散布从比赛中也可得到印证,只是相比传统弓要想打出准度,排除人的因素外,还有不少影响准度的因素,不稳定
llllllxing
发表于 2021-5-31 21:15:23
qlx 发表于 2021-5-31 19:24
首先,回复这么多字,辛苦了!
误差不大,已经不具对比性,的确是这么情况,下午又测了几组。
换了小一号 ...
楼主辛苦,也用心,我也看了一下楼主的实验装置,感觉仪器存在的问题不太大,实验中,圆皮的重复性更好更稳定一些,遍皮的重复精度反而差一些,除了其它原因,我想拉力大小差别可能是主要原因。圆皮的拉力大。传统弓眼或卡球等,在重复性操作过程的变化因素的影响更小,圆皮的邦扎方法也对操作过程中的变化因素影响较小,而扁皮邦端是较大的线接触固定,重复和受力的均匀性要差一些,拉力在变化时,受力均匀度也会跟着变化,影响差精度,另外邦扎皮兜孔处不象圆皮那样受力稳定性好,在不用的拉力大小和姿势动作变化时,对精度的影响也比较敏感等,才会造成上述影响。扁皮拉力越轻,这样因素越会放大。而圆皮因为平均拉力较大,上述因素在操作过程的变化影响和敏感就要相对好许多,圆皮的缺点就是击发同样的次数,会更累一些,容易造成动作失常,但力量如果在能掌握的范围内,精度和重复性应该更好一些,扁皮的优点在于拉力轻,这样动作的稳定性就相对更容易控制一些,但同样因为拉力过轻造成的其它影响精度和重复性的因素开始显现出来。作个不一定适合的比例吧,把模型作个简化。如果造成不稳定的因素外力变化在0.1公斤,并且圆皮和扁皮一样,如果圆皮拉力为了15公斤,扁皮拉力为2公斤,那附加上同样的变化0.1公斤后,对弹道的影响就不言自明了。在力量都在可以掌握的范围内,动作的偏差同样的情况下,那个有优势就不用多说了。以上是我的瞎分析,并非科学结论或定论,千万不要相信。听说有人玩长了扁皮,最后居然会发现已经拉不开圆皮了,就象呆在太空时间长了骨质中的钙质会流失一样。一回到地球,还得适应性恢复一些时间。
旅行
发表于 2021-5-31 22:12:07
llllllxing 发表于 2021-5-31 21:15
楼主辛苦,也用心,我也看了一下楼主的实验装置,感觉仪器存在的问题不太大,实验中,圆皮的重复性更好更 ...
谢谢!写这么多字,一定花了不少时间。
你说的我也深有体会,扁皮拉了几天。传统弓都稳不住了 。
扁皮不但拉力轻,回弹还又快 ,直接把不稳定因素成倍放大 。
不但对弓友技术稳定性要求高 ,对装备的要求也很高 ,弹弓撑头的做工精度,尺寸种类,皮筋组的裁剪,捆绑,皮兜的选择,弹丸的合理配置 ,有一处不合适,都可能造成成倍的偏差 。
我测试用的扁皮弓撑头和主流的不太一样 ,准备换两种大家惯用的撑头试试 。
尽量把装备的不稳定因素降到最低 。如何知道哪些是确切的不稳定因素,就要通过大量测试排查了 。
下了海
发表于 2021-6-1 15:02:28
qlx 发表于 2021-5-31 20:36
谢谢支持!
对于传统弓而言,固定肯定比手持更精准,可以确认 。扁皮还无法确定 ,等后面多做对比,排查 ...
是啊,这个测试的意义就是----在不考虑人的因素条件下,哪一种弓件组合更稳定。
传统很可能胜出,是基于它的这两个优点:1.皮筋前窜顺畅不会干扰弹道。2.它的皮兜有四个绑点,利于稳定传动。如果能最终胜出,倒是给《传统弓,就一垃圾》(回力大神原文链接)最有力的反手一巴掌呀:ku:,不过传统弓对我来说确实太重,驾驭不了,既不好看还硌得慌,从来不用。。。
我建议你加大靶距,这样结果会更直观,不要拘泥于单组的成绩(否则精有更精永无止境),重心应该放在各种组各之间的比较。
旅行
发表于 2021-6-3 09:11:51
下了海 发表于 2021-6-1 15:02
是啊,这个测试的意义就是----在不考虑人的因素条件下,哪一种弓件组合更稳定。
15米简单了测试一下,固定在凳子上,人压住凳子 ,测试扁皮稳固性基本够用 ,传统弓无法测试 ,压不住 。
大致说下测试结果 。
图中的弹孔由5副扁皮 ,和两把散布表现较好的弓测试所得 ,扁皮厚度较单一,0.8厚,不具有结论性,具有一定规律性 。
5发为一组。散布以弹丸中点为准。
4cm散步的重复性最高 ,不超过5cm,超过5cm散布都是动能过剩的结果,偶然得到两组散步2cm的,但无法连续获得 。
扁皮四股和两股 ,动能搭配合适的情况下,15m散布无明显差异 。
挑比较圆润的泥丸,动能搭配合适的情况下 ,同款配置测试的十几组 ,15米散步在4.5cm左右 。
改天试下薄点的扁皮 ,换轴承钢珠 ,看能否得到更好结果 。
不知各位弓友手持散步表现 如何?几米距离,可以4连中最小为多大靶子 ?最好是10米以上的。
蛋蛋
发表于 2021-6-15 18:22:18
还有吗??
蛋蛋
发表于 2021-6-15 18:23:10
撒放器有没有试过
下挑试,和开合试的试一下
旅行
发表于 2021-6-16 00:20:48
实验暂时终止,五发散布 复点率极低 ,弹丸总是在一个范围内不规则散布 ,精度已经接近弹弓的极限了 ,如果五发能有个两三发打在一个点上,我还有信心继续实验下去 。
用了海派的夹蛋方法 ,弹丸直接夹在撒放器的凹槽中 ,夹持精度误差已经可以忽略了 ,难以有三连的复点率 。
图中7米5发一组, 粗笔标注的是弹丸外圈散步 直径,细笔标注的是弹丸尺寸 ,外围散步减去弹丸直径,差不多就是可以连中的最小靶径了。
下了海
发表于 2021-6-16 03:36:58
顶起!
个人觉得,你这个实验大致可以破除这样的迷信:弹弓用机械方式固定不如手持打得准。
我相信,五发一组,七米能达到这个散布的人已经不多了。虽说强中更有强中手,但你这个实验的器材的精度同样还有提升的空间。我猜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能做到,不难。而且确实,七米打个钢珠也不见得是个难事,但连打五发靶纸试试,就一定会知道它的难。
旅行
发表于 2021-6-16 07:53:59
下了海 发表于 2021-6-16 03:36
顶起!
个人觉得,你这个实验大致可以破除这样的迷信:弹弓用机械方式固定不如手持打得准。
不可否认顶级高手或许比机械的准,但是两三百人的CSCC弹弓全国联赛 ,今年的两届精准赛成绩,有几个10米拿满分的,10米散布稳住4cm,就可以稳拿满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