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速疑问
绿皮0.7拉伸比6.2倍,素皮0.45拉伸比6.7倍(都是靠近大头测的),绿皮裁长230(绑长约220),素皮裁长210(绑长约200),锥度都是2212,拉距1.3米。3个泥丸重分别是1.2g、2g、3.4g。测速结果,3.4g泥丸绿皮105左右,素皮94左右。2g泥丸绿皮115左右 ,素皮107左右。
打1.2g泥丸的结果比较奇怪,两副皮筋都是120多一点,绿皮最高123,素皮最高125。 1.拉力不同
2.1.2g那组厚皮筋质量占比比薄皮大,动能分给弹丸的少了 这为“动能过剩论”提供了证据。
pc-hifi 发表于 2023-9-24 00:47
1.拉力不同
2.1.2g那组厚皮筋质量占比比薄皮大,动能分给弹丸的少了
感谢解答。
1.没有拉力计,用手提称大概测了一下,0.45素皮拉力4.95公斤,0.7绿皮稳定不住,大概9公斤。根据0.45的4.95公斤推算0.7的拉力应该在7.7公斤,由此可见皮筋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2.不论薄皮厚皮,皮筋的“自重”都是存在的,带小珠时皮筋的质量占比肯定比带大珠要大。另一方面,无论大珠小珠厚皮都比薄皮的质量占比大。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打3.4g和2g的泥丸时厚皮都比薄皮初速高,到1.2g就不行了?不应该是珠子越轻越接近皮筋空载的回弹速度吗?或者说这个绿皮空载的回弹速度只有这么高?
我猜更可能是我的技术问题{:4_130:} 我在 发表于 2023-9-24 10:42
这为“动能过剩论”提供了证据。
可别这么说:kuanghan:
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皮筋垃圾,要么我技术太烂打不出来。 说到动能,闲聊几句。从我的测速结果来看,
3.4g初速95,动能约15.3J。
2g初速107,动能约11.4J。
1.2g初速123,动能约9J。
可见大珠的动能转换率更高。
0.45的皮筋绑长20cm,拉距1.3米,拉力4.95公斤,如果皮筋拉力是线性的,皮筋势能约26.7J,3.4g的珠动能转换率约57%。
反推一下,假设动能转换率60%,要想达到100J,以1.3米拉距(皮筋长20cm,有效拉长1.1米)计算,皮筋拉力需要大概31公斤(如果有效拉长1.3米,拉力需要26公斤)。
自己瞎琢磨,不能当真哈。
可能在这个配置和对应的拉距下,两个皮筋的最大回弹速度也就这样了,接近最大回弹。 AK苗打 发表于 2023-9-24 21:47
可能在这个配置和对应的拉距下,两个皮筋的最大回弹速度也就这样了,接近最大回弹。 ...
应该是这样的。
用纸蛋测试了一下,最高初速跟1.2g泥丸一样。看来要想提高初速,只能加大锥度了。 家庭煮夫 发表于 2023-9-24 23:04
应该是这样的。
用纸蛋测试了一下,最高初速跟1.2g泥丸一样。看来要想提高初速,只能加大锥度了。 ...
如果皮筋的最大回弹速度就这样,那么加大锥度到3015恐怕也不行吧?
可以试试2210,也许会有点提升 我用的公式在这些数据面前完全不成立:kuanghan: 如果三次测速拉距和撒放时间一致,理论上皮筋总动能是一致的,设素色皮兜皮筋总质量为x,那么(x+3.4)×94×94÷2000=(x+2)×107×107÷2000=(x+1.2)×125×125÷2000,无解。两两计算的话,x分别为2.73 ,0.993,和1.66。 练弓不辍 发表于 2023-9-25 10:04
如果三次测速拉距和撒放时间一致,理论上皮筋总动能是一致的,设素色皮兜皮筋总质量为x,那么(x+3.4)×94 ...
首先,测量误差肯定有的。其次,我也大概算了一下,总动能分别是22.9J、21.1J、22.5J(初速95/107/125)。
从2g泥丸的总动能看,初速107应该还能提高到111。 这就是弹弓皮筋的局限性,拉距、温度、拉开后维持时间,使用次数等都会影响速度,进而影响精度。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和意义的测试,前面"我在"也说了,说明动能过剩是存在的。
应该再做几组数据,证明一下最大回弹速度和哪个因素的权重最大,还要写出公式。
家庭煮夫 发表于 2023-9-25 11:15
首先,测量误差肯定有的。其次,我也大概算了一下,总动能分别是22.9J、21.1J、22.5J(初速95/107/125) ...
验证一下测算,2g泥丸111 家庭煮夫 发表于 2023-9-25 18:29
验证一下测算,2g泥丸111
那素色的就和公式及一些数据比较贴合了。 练弓不辍 发表于 2023-9-25 19:47
那素色的就和公式及一些数据比较贴合了。
到了皮筋的最大回弹速度,等式就不成立了。又测试一下0.65/3015的皮筋,2g泥丸120,3.4g泥丸110,1.2g泥丸一样12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