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皮兜上装绳
而且绳子长 我们还在玩杈杈,而好多女人玩上了棒棒弓 这个,能打准不,据说要甩手 求道 发表于 2023-12-27 15:42
这个,能打准不,据说要甩手
她玩棒棒可能是情趣
我还是玩杈杈
湿地青衣 发表于 2023-12-27 17:11
玩归玩闹归闹,别拿生命开玩笑——这弹弓两个叉叉就是直接插在手柄里的,一用力就能拉出来,打眼可真刺激。 湿地青衣 发表于 2023-12-27 17:11
好多次看到青衣先生秀这种软连绑法了。
敢问这种绑法的优势是什么?在我看来这似乎只是老式扁皮横绑的一个变种?
好处除了横绑本身就有的不打手之外,应该还有别的好处才对。否则单卡套扁皮岂不是更加快捷方便。
莫非是靠绳子本身柔软无弹性的特点,消除皮筋收缩时的干扰?类似传统冷弯的大眼功能给皮筋自由的空间?问题是扁皮自身收缩干扰相对圆皮已经非常小,这种多绑一次的设计面对更换皮筋相对更加频繁的扁皮真的好么?倒是感觉用在圆皮上更好的样子。 你在论坛里装绳(神):lol loin 发表于 2023-12-28 08:35
好多次看到青衣先生秀这种软连绑法了。
敢问这种绑法的优势是什么?在我看来这似乎只是老式扁皮横绑的一 ...
我尽力讲明白,你尽力通过我讲的文字,看明白:
对于一把弹弓,开弓释放前,钢珠指向了一个方向
实际皮筋回弹后,打出的方向,与释放之前的指向,总会有误差的。
误差小,就是弹弓的指向性好。
过顶式弹弓人为地制造了一个固定误差,如果是左手握弓,横握,偏右。
卡球式,在开弓之后,皮筋因为被拉长而变细,此时皮筋比孔小得多,在回弹时,皮筋充盈孔壁的时间上总是难以一致,于是产生指向性差的问题。
横绑式的弹弓的皮筋在弓臂上的着力点,不稳定,而且着力面大,所以,这种绑法不容易驾驭
软联式,着力点小,小到一细孔的尺寸,回弹指向性好。
而且皮筋回弹时,钢珠离兜之后,空皮筋组剩余动能释放,因为有软联绳,实现“软着陆”,于是皮筋特别耐用。本衣说过,近几年,青衣的软联式,一副皮筋,如果注意擦点硅油,打几千弹,几乎是常态,事实上,青衣的软联式,几乎没有打断过皮筋,都是因为旧了,才换下。这是一个事实,而本坛的个别人,自己根本没有去使用,还说本衣讲的是假,实际是他自己愚蠢之极。
又讲了这么多,实际很少有人能看懂
青衣的软联式木杈弹弓,牺牲了美观,拉拉垮垮的样子,而且青衣也不在意杈子的美观,因为一次做多把,十几把,把把的性能是一样的,随手取一把都一样,指向性都很好,不存在偏左偏右跳弹怪弹,指哪打哪,丢失一把也无所谓。
但是,牺牲美观,获得了如下:
1、指向性好
2、皮筋耐用性好
换皮筋时,剪掉皮筋就行了,软联绳套,是那种牛筋绳,不换的。
不适应横握瞄打,因为不能皮筋重合
青衣软联绑法,在击打时,皮筋沒有断过,这听起来象神话一样,然而这是事实!
不断的原因是拉开倍数小吧,图片中软连皮筋绑扎处表现的很明显。 果果2525 发表于 2023-12-28 21:28
不断的原因是拉开倍数小吧,图片中软连皮筋绑扎处表现的很明显。
我打弹弓的逻辑与广泛流行的那些理念有区别。
我经常认真拜读横握瞄打派的技术帖,几乎每帖都看,但是几乎不跟帖,不评论。
比如拉升比,我打弹弓根本没有拉升比之类概念,没有固定拉升比的,比如,面对10几米、20几米的这种中近距离目标,我是不同的拉升比。比如15米某个拉升比某个角度能击中,那么,用这个拉升比、这个角度,打20米,弹着点会低了,怎么办?我不倾向于改角度,而是拉更长,提高初速。
我从不追求极限初速,我习惯于70多~80多这样的初速。
我双手展开大约1.88米,我的直条皮筋绑的长度25cm以上,我是大车拖小物,皮筋不累。我不死劲拽拉皮筋的,大致拉7分8分,不超过9分,绝对不拉极限。
我认为打弹弓,沒必要拉极限。
个人的逻辑不同,我也玩得有乐趣。 当把弹弓玩到中等初速或低初速,不再追求多大的初速时,会体验到特别的乐趣。
较长的直条皮筋,较大的钢珠,较低的初速,我最近几年,喜欢这样子玩。 本帖最后由 果果2525 于 2023-12-28 23:47 编辑
湿地青衣 发表于 2023-12-28 22:45
我打弹弓的逻辑与广泛流行的那些理念有区别。
我经常认真拜读横握瞄打派的技术帖,几乎每帖都看,但是几 ...
我只是讲皮筋不断的原因,你这长篇大论的.......;P臂展1.88米皮筋25cm以上,且算26cm吧,是7、8分???你认为的极限拉伸又是几倍? 本帖最后由 果果2525 于 2023-12-28 23:58 编辑
湿地青衣 发表于 2023-12-28 22:53
当把弹弓玩到中等初速或低初速,不再追求多大的初速时,会体验到特别的乐趣。
较长的直条皮筋,较大的钢珠 ...
从没质疑你的爱好,喜欢就好。
“比如,面对10几米、20几米的这种中近距离目标,我是不同的拉升比。比如15米某个拉升比某个角度能击中,那么,用这个拉升比、这个角度,打20米,弹着点会低了,怎么办?我不倾向于改角度,而是拉更长,提高初速。”这句我可以理解成:你意打时,根据目标距离随时调整短、中、大拉姿势吧,佩服!厉害!!{:4_132:}
湿地青衣 发表于 2023-12-28 16:10
我尽力讲明白,你尽力通过我讲的文字,看明白:
对于一把弹弓,开弓释放前,钢珠指向了一个方向
实际皮筋 ...
感谢青衣先生的回复和解释,我理解您的思路,同意您关于软联部分的描述,却并不完全同意您的观点。
切身体会过圆皮或者厚扁皮筋使用时,如果采用卡球或者夹片之类的固定方式,稍微配置或者撒放错误就容易出现离群蛋的现象,虽然可以通过弹丸和皮筋数据精调来极大程度的避免这种情况,但是如果稍微有变化,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离群蛋的现象。
这是我很长时间头疼的问题,因为我玩弹弓偏向精度和速射,所以才选择相对变量较小的厚直条和圆皮,但离群蛋完全背离了稳定的初衷。
这种情况我曾采用多机同时运动模式拍摄的方法来达到高速摄影的效果,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皮筋在收缩时,在弹丸未离开皮兜的阶段,可能对弹丸产生干扰导致的。而圆皮和厚扁因为结构问题,这种收缩更容易干扰弹丸路线。
知道了问题所在,解决起来就很容易了,传统冷弯的大眼设计可以在撒放后使皮筋自由活动,避免了皮筋收缩抖动时把抖动都作用在皮兜弹丸上。这种类似浮动枪管的设计其实和青衣先生的软联设计思路不谋而合,都是尽量的避免了射击器材在做功时对弹丸的干扰。
但青衣先生声称软联系成一个点,所以皮筋收缩相对其他方式干扰小,这个就不敢苟同了。
要知道皮筋是软的,弓头固定点产生的有害收缩必须通过波的形式从弓头传递到皮兜才能对弹丸的路线产生干扰,而对于弹丸来说,相对皮筋整体收缩的颤动来说,一个是微不足道,一个是来不及。。。。。
so。。。总体来说,青衣先生的软联设计的确称得上心思巧妙,确有独到的奥妙。但是有些部分未免过于吹毛求疵,甚至杞人忧天了。
对于软联个人感觉一个是不利于速射,另外一个就是这种链接方法有点遮挡视线了,个人觉得做成顶卡式的软联会不会好一些?
最后,感谢青衣先生的讲解。 果果2525 发表于 2023-12-28 23:38
我只是讲皮筋不断的原因,你这长篇大论的.......臂展1.88米皮筋25cm以上,且算26cm吧,是7、8分??? ...
个人感觉。。。。不拉极限正是皮筋耐用的主要原因,甚至没有之一。
锥度拖挂不耐用,正是因为细头部分被拉极限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