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与学弓
本帖最后由 平平凡凡 于 2022-1-17 18:18 编辑简单比喻:
瞄打如西医,对患处割,补,换,直观开方。:lol
估打如中医,调,理,治,据病因辩证论治。:lol
瞄估是中西医结合? 宁练意打,勿学中医 本帖最后由 我在 于 2022-1-17 20:03 编辑
老弓 发表于 2022-1-17 19: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宁练意打,勿学中医
确实,生病看中医的比例越来越低了。
意打如巫医 想不到和楼主是同好幸会幸会http://www.aiguilai.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53.png
zfdx52 发表于 2022-1-17 23:57
想不到和楼主是同好幸会幸会
幸会,幸会:handshake!
中医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博大精深,它不但是一门医学,也是一门辩正哲学。 ccc9527 发表于 2022-1-17 20:07
意打如巫医
对,意打是跳大神 北纬 发表于 2022-1-18 11:05
对,意打是跳大神
黄蓉的九阴假经能让欧阳峰夺魁。
谁敢说意打就不能一统江湖呢?{:4_147:} 本帖最后由 爱老虎油 于 2022-1-19 17:02 编辑
老弓 发表于 2022-1-17 19:13
宁练意打,勿学中医
{:4_132:} 老弓 发表于 2022-1-17 19:13
宁练意打,勿学中医
看来版主没看过医书,道听途听多误解。 本帖最后由 老弓 于 2022-1-20 12:02 编辑
我解释一下为什么“宁练意打,勿学中医”
中医自称经验医学,但是历代中医典籍都没记录过实践总结,所有药方都是横空出世,前面没有发明过程,后面没有实践调整,历代的药方旦生就是巅峰,无法修改无法否定,中医没有实践总结的方法,不存在经验,有的是传奇故事。
意打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你每打出一弹都有反馈,偏左偏右看在眼里,不管青衣的理论怎么扯,实践反馈客观存在,所以意打不是巫医,是真正的经验医学。
吃药病就好了,是不是实践反馈?不是。病情变化是动态的,你吃不吃药,病情都在变化,药物起到多少作用,病人自己无法判断,医生无法判断,只好设计个又麻烦又烧脑的“双盲实验”,这是无奈的办法。举个例子,自行车运动员比赛时放了个屁,最后夺得冠军,放屁是夺冠的原因吗?运动员自己没法判断,教练也没法判断,只有科学家严谨计算和实验才能知道答案。也不要拿中医治好多少人说事,中医只有千年历史,治好的病人远远比不上万年历史的巫医。 老弓 发表于 2022-1-20 11:12
我解释一下为什么“宁练意打,勿学中医”
中医自称经验医学,但是历代中医典籍都没记录过实践总结,所有药 ...
不用看全中医四大经典,看过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与《景岳全书》。你对中医是传奇还是实践,会有不同的认识。 平平凡凡 发表于 2022-1-20 12:01
不用看全中医四大经典,看过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与《景岳全书》。你对中医是传奇还是实践,会有不同 ...
《伤寒杂病论》与《景岳全书》是科教书,没有说明中医药方的发明过程,也没有记录一个药方发明之后的实践反馈,更没有药方的总结、修改、完善。 本帖最后由 平平凡凡 于 2022-1-20 19:42 编辑
老弓 发表于 2022-1-20 13:11
《伤寒杂病论》与《景岳全书》是科教书,没有说明中医药方的发明过程,也没有记录一个药方发明之后的实践 ...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伤寒杂病论》,这四部中医经典,不是编写的教科书,是用作教科书。且是研究生级别学习的教科书。
中医药方,是自古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积累的,由单方,逐渐形成复方,一些医家收集并根据自己的经验与理解,形成系统性的中医学理论与方单。并经历代医者去实践使用,验证效果。中医多数药方是根据患都病情的轻重,不同的成因与病变去加减药量,或增减药类。就如这一次抗疫的中张伯礼院士用的中药方都是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去加减而成。日本人找遍《伤寒杂病论》都没找着,后来张伯礼告诉他们。
还是花点时间认真去看看书吧,很多学问不是百度一下就能明白的。相信版主还没聪明到那种程度。
平平凡凡 发表于 2022-1-20 18:28
《黄帝内经》《难经》《神农百草》《伤寒杂病论》,这四部中医经典,不是编写的教科书,是用作教科书。且 ...
一个药方的形成,从单方到复方,在实践中加加减减,对比效果,逐步修改完善,这是合理的推断,也是疑点所在,为什么千千万万的药方,没有一个留下发展历程?
先人没有抗击新冠的经验,张院士开出的药方即使是以伤寒论为基础,这也是一个新药方,这个药方的诞生是没有逐步完善过程的,一出来就是这个样子,以张院士的水平,效果肯定是药到病除不容置疑,后人即使对该药方进行改良,也不可能得到普遍认可,因为中医没有药方改良的先例,伤寒论发行上千年了,里面的药方至今没人能动一个字。 本帖最后由 平平凡凡 于 2022-1-21 00:16 编辑
老弓 发表于 2022-1-20 20:05
一个药方的形成,从单方到复方,在实践中加加减减,对比效果,逐步修改完善,这是合理的推断,也是疑点所 ...
既然你也知张伯礼院士,那你可知他原来是学西医的医生,因领略了中医的神奇转而学中医,且一直从事中医事业的。
你贴中的提到的所有疑问,都可在一部《伤寒杂病论》及其背后的故事中找到答案,我不必在这里为你背书,这点钱与时间你也别省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