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宁弓 于 2022-5-17 15:43 编辑
坛主置顶的帖子引用了隔壁老王的"综合拉伸比"理论,并且根据这个理论在页面结出了自动计算绑长的方法.原贴如下:
https://www.aiguilai.com/thread-8496-1-1.html
由于隔壁老王是原"扁皮吧"管理员,这个理论广被传播,我认为此理论是极不严谨的,修正后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然而也是非常狭窄的,而且对弓友对皮筋的认识是有误导作用的,有必要认真批判.
一切错误,都源自老王对"原始拉伸比"概念的错误认识,在这个错误的前提下,他发明了"延展指数""综合拉伸比"的概念以及一套计算方法,但由于理论的前提认识就是错误的,不管你使用什么微积分还是对数函数的方法,不管看起来多高大上,所推导的结论都必然是错误;
(一) 皮筋拉伸比是什么?
皮筋的拉伸比在一般意义上,有两个概念:
生产技术指标概念,叫做"扯断伸长倍数",也就是一段皮筋一直扯到弹性形变与塑性形变都没有了再加一毫米就只有断的份的时候,这个伸长倍数. 假设这个倍数是7.2;这个数字是真正严谨的有参考意义的"拉伸比".同一批出炉的皮筋,不管它切0.4厚,还是切4.0厚,不管你1厘米宽还是1米宽,只要你使用足够的力量(例如一辆重型卡车)去扯,在中间部份一定是这个倍数(两边的问题先忽略).
皮筋卖家的概念,一般指1厘米宽的皮筋,用力拉扯看看能拉到多少倍,人力扯的力量达不到扯断的程度的,因此这个数字只能说是很薄的皮筋接近"扯断伸长倍数",可能是6.9倍, 如果是很厚的皮筋(例如是2.0MM厚),估计卖皮筋的家伙只能扯到5.5倍了.要是弓商把同一批皮筋剪成2313的小头13MM长,有可能只能拉到6.8倍了,那么,这个"拉伸比"应该是多少倍? 这是不严谨的.
(二) 尝试对理论进行修正
写到这里, 你们应该明白了, 老王理论中的"原始拉伸比"从基本概念上就是不严谨的,这个"原始拉伸比"在达到它真正极限前, 与扯这段皮筋去测试的人的力有关系,力气大它拉伸比就大,力气小它拉伸比就小,差别很大.同样力气去拉,弓友测试皮筋的时候用力去扯13mm宽他就是6.5倍,扯23mm宽,它就是4.45倍. 那么,我们能不能这套理论进行完善与修正?
1 添加一个测试拉仲的力大小的计算元素可以吗? 不够,即使你有精密的测力磅,你测试"基础拉伸比"的时候到底使用几磅力才合适?
2 测试自己的实际打弹弓时的拉力? 用力扯是不对的,大部份弓友打弹弓时的力量与能扯出来的力量不一致.用力拉能拉20磅可我实际捏皮兜珠子只能拉5磅啊,自己能实际最大捏的力量与打精确的力量又不一样,不管如何,还是能大约测定的. 但问题来了,测试2cm长与实际20cm绑长拉力是不一样?当然不一样,还是不足够.
3 我们再添加一个长度前提,即测试条件为"5磅力15CM长的皮筋组",嗯,已经接近这套理论所须要的前提了.
没错,经过修正,如果弓友可以认真测定自己打弹弓能扯多大的力(这可不容易),使用上面介组的方法准确测定这个"原始拉伸比",再去计算自己绑长了. 但问题来了,既然你都有精确的测力磅还裁了实际长度的皮筋去测了15mm的皮筋的"原始拉伸比",何苦还多此一举去计算什么"大头拉伸比"? 直接裁一条23mm宽15cm长的皮筋使用5磅力去测试不就行了?何苦左算右算得出4.45的结论还有误差呢? 等等,还有更简单的方法,直接裁一条2313锥度长15cm的皮筋使用5磅拉力,看它能拉多长,不是既简单又准确吗?
等等等等还有, 实际应用时的5磅的拉力真的准确吗? 皮筋从裁剪时与用力拉开后的拉伸比是变化的而且还很大,皮筋在使用过程中也是一直变化的这个变化还不小,皮筋在中午到黄昏的温度变化相应的拉伸比也是变化的......这些变化值完全超出了可计算的范围.
等等等等等等...还有更重要的事, 以上修改后的理论还只是适合不喜欢拉极限的一般弓友的前提下讨论,对于喜欢拉极限的弓友来说,这套理论直接就是彻头彻尾的错误而且有重大误导性,他们会疑惑:按照计算出综合拉伸比,自己能轻松拉满2412啊,为什么我打不出弓自在的威力来? 永远理解不了弓自在"手法"的秘密,就是不管小头还是大头,都是拉到极限拉伸比的. 这套理论既让弓友对皮筋的初速认识更加迷糊.
(三) 结论
隔壁老王试图创造一套使用弓商给出"拉伸比"结合自己要使用的锥度,就能准确计算出相应的绑长的方法,是既不准确的,又多此一举的. 建议弓友还是根据老老实实自己绑长一点儿裁短一点儿慢慢试比较合适,啥理论都不好使.
|
共 16 个关于本帖的回复 最后回复于 2022-6-2 19:54